“辣”作为一种痛觉,似乎越来越受到欢迎。川渝火锅、香辣湘菜,以“辣”为特色的料理,遍地开花,广受喜爱。
15世纪哥伦布团队首次将辣椒从美洲带回欧洲,到了16世纪后期,才流入中国,到17世纪后期,辣椒才作为食物被中华民族所尝试,但是在官府宴请中,很少看到辣椒的影子,那时辣椒还只被认为是江湖食物,是缺盐地区用来丰富食物味道的调味品。到后来,辣椒不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20世纪中期,被赋予了革命政治色彩,从那时候开始,辣椒成为了中华民族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被广泛接受。
“辣”对于身体的影响,很多时候都被妖魔化了,比如说吃的太辣脸上会冒痘痘,可是川渝嗜辣的女孩子们仍然肤若凝脂、貌美如花,所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那么“辣”这种痛觉,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在2017年,一项荟萃分析[1]通过对39项病例对照试验总结提出,嗜辣可能与癌症高发相关(图1)。但作者也提出,此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因此结论仍需探讨。
图1 嗜辣倾向于癌症高发,总比值比大于1
到了2021年,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数据进行的研究[2]纳入了30至79岁超过50万的研究人群,随访了超10年的时间,发现嗜辣反而与较低的胃肠道肿瘤发生率相关。研究对于“辣”定义包括了直接食用辣椒,加入辣的调料如胡椒咖喱等等,并分类的吃辣的频率以及强度,最终发现高达30%的人群每日吃辣,可谓是“无辣不欢”。同时研究发现,几乎每日吃辣(一周6-7天)的人群发生胃癌的比值比(HR)最低,为0.89(95%CI:0.80-0.99),相比起从来不吃辣的人群(HR:1.00,95%CI:0.93-1.07),每月吃辣的人群(HR:0.97,95%CI:0.91-1.03),一周1-2天吃辣的人群(HR:0.95,95%CI:0.83-1.08),一周3-5天吃辣的人群(HR:0.87,95%CI:0.73-1.02),胃癌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无论是吸烟人群,还是非吸烟人群,每日吃辣的人群HR在所有人群中最低(图2)。在嗜酒/非嗜酒人群中结果同样如此(图3)。
图2 左图为非吸烟人群,右图为吸烟人群,每日吃辣的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最小
图3 左图为非嗜酒人群,右图为嗜酒人群,每日吃辣的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最小
因此,嗜辣人群反而胃癌发生率低。
但这绝对不代表,不能吃辣的人群为了预防癌症需要强迫自己吃辣。我们列举出的两篇研究结论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吃辣并不一定是癌症的直接危险因素,或许当有了更多研究之后,才会发现,吃不吃辣跟癌症发生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什么“大蒜防癌”诸如此类的迷惑性谣言可能就是来源于某个单一质量并不高的研究,但正常的食物(非变质、非毒变)对于健康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吃不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口味。享受食物,不囿于威胁性谣言,享受生活,不囿于繁冗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Chen YH, et al. High Spicy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Chin Med J (Engl). 2017 Sep 20;130(18):2241-2250.
[2] Chan WC, et al. Spicy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tract cancers: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Int J Epidemiol. 2021 Mar 3;50(1):19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