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江企业购!
当前位置:大江企业购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讯

以史为鉴,见微知著

伊马替尼,是靶向药物中的长老,徐徐向下打量着春芽一样冒出来的新药,雷打不动地占据着制高点。回顾他的20多年,是医学生毕业考必定复习的知识点,出现在临床试验的文章里,霸屏着血液肿瘤、胃肠间质瘤的各版指南里。 
 
  
 
他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癌症的激酶抑制剂,之所以被老百姓熟悉,是因为慢性粒性白血病(CML)。他一开始因白血病BCR-ABL1突变靶点大放异彩,从此针对疾病靶点的精准治疗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共识。 
 
图片 
  
 
但凡长老,大多有传奇的经历,故事没有这么简单,过程也没有这么平淡。伊马替尼也是。 
 
  
 
BCR-ABL1靶点治疗的成功,促使伊马替尼成为当时FDA批准上市最快的药物。在白血病领域中高楼起、宴宾客、进指南、推临床的时候,伊马替尼另外一个靶点KIT也开始逐渐筹备占据另一种肿瘤——胃肠间质瘤的治疗领域。 
  
 
  
 
KIT靶点原本不是伊马替尼的初心,但是药厂肯定希望一种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药物尽可能用在多种肿瘤当中,用药适应症越多越好,只要有能用到的靶点,就可以继续研究。而恰恰好,1998年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发现了KIT突变。第一个使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在用药1个月之后,肿瘤缩小了52%,而且没有特殊的药物不良反应。2002年分别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临床1期及2期试验,客观缓解率(ORR)约达到67%,而后续的大型3期临床试验,是伊马替尼的ORR达到了5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达到了2年,中位总生存时间(OS)达到了4-5年。[1] 
 
  
 
  
 
于是在2002年,伊马替尼被FDA批准治疗无法切除、复发或转移的GIST。距离他第一次被获批治疗白血病仅过了9个月。 
  
 
  
 
看,人家基础这么好,还这么努力。 
 
  
 
之后在2012年,伊马替尼又扩大了适应症,用于根治术后GIST的辅助治疗。 
 
  
 
当然在后续的研究中,无论是在白血病,还是在GIST,伊马替尼都遇到了耐药的问题,但这些耐药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对疾病分子学上的研究。 
 
  
 
同样的KIT突变,不同的外显子发生突变,用药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如图1最右所示。